活性污泥:
活性污泥法 (Activated Sludge Process) 首先于20 世 初 在英國出現, 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,是當 前應用廣泛的污水處理技術之一,該方法自1914年在英國曼切斯特市建成汗水試驗廠以來,已有80多年的歷史.目前,它已成為有機廢水生物處理的主體,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缺點:對沖擊負荷適應能力差,易發生污泥膨脹,處理構筑物占地面積大,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 高,管理復雜等.以下是活性污泥處理方法的新工藝:
氧化溝 (Oxidation Ditch簡稱OD)
氧化溝是20世紀60年代初荷蘭的 pasveer 首先研究開發的,第一座氧化溝污水處理廠是pasveer于1954年在荷蘭的 Voorshoten建造的.氧化溝是將曝氣,沉淀和污泥穩定等處理過程集于一體,間歇運行,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,經過50年的發展,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處理系統,已廣泛應用于城市汗水和工業汗水的處理工程中.
氧化溝兼有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的特點,在控制適宜的條件下,溝內同時具有好氧區和缺氧共,可以進行硝化和反硝化反應,取得脫氮效果,同時使得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
氧化溝以其流程簡單,管理方便和良好的處理效果等優點正在我國不少工程項目中采用,近幾十年來,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,氧化溝已以突破只適用于小型污水處理廠的局限.概括的講氧化溝有單溝,雙溝,三溝,多溝同心和多溝串連等多種布置互形式;有將二沉池與氧化溝分建或合建的;有連續進水或交替進水;有轉刷曝氣機,轉盤曝氣機或泵型,倒傘型表面曝氣機進行充氧攪拌的氧化溝等等.
序批式活性污泥法(SBR)
SBR工藝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(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,簡寫為SBR),又稱為間歇式活性污泥法,由于在運行中采用間接操作的形式,每一個反應池是一批批地處理廢水,因此而得名.
70年代末期美國教授R.L.lrvine等人為解決連續污水處理法存在的一些問題首次提出,并于1979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采用SBR工藝進行汗水處理得論著.繼后,日本,美國,澳大利亞等國的技術人員陸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.
隨著研究得深入,人們對該工藝的機理和優越性有了全新的認識.1980年在美國車家環保局的資助下,印第安納州Culver城投建了世界上第一個SBR工藝的污水處理廠.我國第一座應用SBR工藝的污水處理設施---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的SBR處理系統于1985年投入使用,此后陸續在城市污水及工業廢水領域得以推廣使用,同時,在全國也掀起了研究SBR的熱潮,近年來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.
目前,SBR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領域:城市污水,工業污水(主要有石油,化工,食品.制藥等工業污水處理),有毒有害廢水和營養元素的廢水.
SBR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,它的反應機理和污染物去除機制和傳統活性污泥法相同,只是在運行操作不同.SBR是在單一的反應器內,在時間上進行各種目的的不同操作,故稱之為時間序列上的廢水處理工藝,它集調節池,曝氣池,沉淀池為一體,不需要污泥回流系統.
SBR工藝的一個完整操作周期有五個階段:進水期,反應期,沉淀期,排水期和閑置期.
SBR法一個特點是將反應和沉淀兩道工序放在同一反應器中進行,擴大了反應器的功能,SBR是一個間歇運行的汗水處理工藝,運行時期的有序性,使它具有不同于傳統連續流活性污泥法的一些特性.
1流程簡單,運行費用低;
2固液分離效果好,出水水質好;
3運行操作靈活,效果穩定;
4脫氮除磷效果好;
5有效防止污泥膨脹;
6耐沖擊負荷;
傳統的SBR在應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,如在進水流量較大時,對反應系統需調節,會增大投資.
生物膜法:
厭氧處理:厭氧接觸法、厭氧生物濾池
厭氧生物濾池:
自然凈化處理:穩定塘、廢水土地處理系統
穩定塘: 氧化塘是經過設計施工的、具有圍堤和防滲層的污水處理塘,又稱穩定塘、生物塘。氧化塘構造簡單,易于維護管理,污水凈化效果好,節省能源。
氧的來源——主要由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,塘復氧起輔助作用。
氧化塘可作為一級、二級處理,亦可作為三級處理。